毛江凡 梁健 一個好人就是一束光 每一束光都帶著獨一無二、溫暖人心的力量 每一束光里都有一顆赤子之心 都有愛意深沉、努力追夢的模樣 無數(shù)光匯聚在一起 就是這個時代最美麗的圖景 ——題 記 引子 “好人”,簡簡單單的兩個字,《現(xiàn)代漢語詞典》的解釋很質(zhì)樸:品行好的人;先進的人。 若是從紙面上站起來,從一種稱謂里對應一個個具體的人,“好人”這個詞,卻重若千鈞,充溢著強大、深情的力量。 點亮公益、用愛溫暖一座城的文蘭英;帶著公公出嫁、用孝心譜寫人間真情的黃英;堅守生死約定40載、替戰(zhàn)友侍奉雙親的老兵周瑞林;握緊“初心”接力棒、當好“紅色”傳承人的甘公榮;一句“橙”諾一生守“根”、為贛南引進第一棵臍橙樹的袁守根;危急關(guān)頭舍身救援的人民子弟兵王亮、王敏;還有唐才英、張佳港、陳鎖生、張包春、謝遠泰、簡海華、鄧希平、石武蓀…… 他們不是蓋世英雄,但他們平凡而偉大,因為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——“中國好人”! 在中央文明辦發(fā)布的2022年度“中國好人榜”上,江西再度引人注目:共有33組39人名列其中,上榜人數(shù)位居全國第二。而自“中國好人榜”推選以來,截至目前,贛鄱大地上已有1070人榜上有名,平均每5萬名江西人中,就有一位“中國好人”。 一個好人就是一面旗幟,他們以平凡善舉傳遞真善美,以躬身踐行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。他們?nèi)鐭羲、燭光,照亮了世道人心,燃起了文明的火炬,抒寫著感人肺腑的愛的傳奇。 ●愛出者愛返 6月8日,高考第二天,江西多地突遭暴雨襲擊。萍鄉(xiāng)湘東中學考點,上午8時,就有不少考生冒著滂沱大雨,來到考點外等候。 很少有人注意到,雨中有個穿著藍色小馬甲、身形嬌小的女孩。她舉著一把大傘,看到送考車停下來,就迎上前去,把考生護送到校門口,半個小時里,往往返返數(shù)十次。小女孩全身早已濕透,額前的劉海,在雨水的沖刷下,時常蒙住她的眼睛,而她抬手拂開發(fā)梢的瞬間,可以看見她清亮的眼神、燦爛的笑容。 她叫周嘉譯,今年18歲,是萍鄉(xiāng)市麻山中學高二年級的學生,也是萍鄉(xiāng)市牽手愛心志愿者協(xié)會(以下簡稱“牽手愛心協(xié)會”)的一名志愿者。像這樣的公益護考行動,“牽手愛心協(xié)會”已經(jīng)堅持了十多年。 說起周嘉譯,當天也在高考現(xiàn)場愛心護考的“牽手愛心協(xié)會”發(fā)起人兼會長、“中國好人”(2019年度)、黨的二十大代表文蘭英,豎著大拇指不住地夸獎。 她們之間,有著一段因愛而生的不解之緣。 ▲文蘭英(右一)和周嘉譯在一起 用命運多舛、人世艱辛來形容周嘉譯,一點也不為過。尚未出生,父親便車禍身亡;剛滿月,母親就遠嫁他鄉(xiāng),從此杳無音信。兩三歲時,爺爺和奶奶又相繼病逝。周嘉譯只好跟著年邁體弱的曾祖父母及鰥居的三爺爺一起生活。 11年前,在一次下鄉(xiāng)走訪過程中,文蘭英偶然聽說了小嘉譯的情況,對她的處境非常同情,當即就趕到小嘉譯的家中。文蘭英是個心底無比柔軟的人,看著無助的小嘉譯,她的眼里充盈著心疼的淚水,一把把她抱在懷里。這一抱,便讓兩顆陌生的心緊緊地貼在了一起。 此后,十多年如一日,無論在生活、學習上,文蘭英都給予了小嘉譯無微不至的關(guān)懷、幫助,愛心助學金、青春期陪伴、心理疏導、精神與人格的塑造……她以一位母親甚至勝于母親的循循善誘與傾心付出,讓小嘉譯在充滿愛的環(huán)境下茁壯成長。 如今,已上高二年級的嘉譯生活得很快樂。文蘭英時常告訴嘉譯:“無論多么困難,只要積極向上,永不放棄,就一定有好的回報!币宦纷邅恚巫g在文蘭英等好心人的陪伴下,健康成長。她成績優(yōu)秀,樂于助人,先后榮獲2017年江西省“美德少年”、萍鄉(xiāng)市“十佳美德少年”、2018年度江西省“新時代好少年”等榮譽。 2013年,在原萍鄉(xiāng)湘東區(qū)地稅局工作的文蘭英,自籌經(jīng)費成立萍鄉(xiāng)市牽手愛心志愿者協(xié)會,先后發(fā)展會員5000多人,打造了“牽手愛心”助學、“常回家看看”敬老、“牽手愛心家園”助殘、兒童意外傷害干預等八大品牌項目,開展各項公益活動4900多次,志愿服務(wù)累計時長超過56萬小時,幫扶貧困學生、留守老人、殘障人士2萬多人次,孵化出江西、湖南等地6支公益組織,成為江西最具影響力的公益組織之一。 劉伏香跟隨文蘭英從事公益志愿服務(wù)多年,她感慨道:“文會長時常告訴我們,要從平凡中做出偉大,她做到了這一點,我們也從她身上學到了這一點。” 文蘭英身上的榮譽很多,“全國三八紅旗手”“江西省愛心媽媽”“黨的二十大代表”……這些光環(huán),無一不是對她助人為樂的褒獎,無一不是對她無私奉獻的致敬! ▲帶著公公出嫁的黃英給老人修剪指甲 愛出者愛返。文蘭英和周嘉譯是這樣做的,宜春市銅鼓縣帶著公公出嫁的好兒媳黃英,同樣用愛譜寫著人間真情。 今年45歲的黃英,是銅鼓縣永寧鎮(zhèn)的居民。初夏時分,走進黃英簡樸卻又溫馨的家,看到她正在為85歲高齡的前公公章漢龍修剪指甲。她現(xiàn)在的丈夫周建興,一個憨厚淳樸的漢子,守候在旁,不時端茶送水。 2014年,黃英的丈夫因車禍身亡,當時黃英36歲,丈夫留給黃英的除了一個身患多種疾病的76歲老父親,以及6歲的女兒、2歲的兒子外,別無他物。 為了撐起這個家,黃英找了幾份兼職,用微薄的收入負擔起全家4口人的生活。黃英對公公和兩個年幼孩子的悉心照顧,讓失去獨子的章漢龍仍然有依靠。 有人給黃英做媒,黃英說:“我有一個條件,必須帶著一雙兒女和前公公出嫁,我要給他養(yǎng)老送終! 有的人聽到黃英這個條件,馬上就望而卻步了。好心的林阿姨將離異的周建興介紹給了黃英。兩人交往兩年后,周建興鼓起勇氣向黃英求婚,并承諾:我愿意和你一起,一輩子照顧好老人和孩子。 聽到周建興要跟一個“拖”著前公公和兩個孩子的女人結(jié)婚,親朋好友都說他腦子被驢踢了。周建興不爭辯,一笑了之。 2016年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,兩人一起走進了銅鼓縣民政局進行婚姻登記。結(jié)婚后,他們在縣城郊區(qū)買了一套二手房作為棲身之所。來自三個家庭的六口人,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起。 2017年夏天,章漢龍突發(fā)腦梗住院,黃英夫妻放下手頭的工作,到醫(yī)院全天候陪護了半個多月。2019年4月,章漢龍做前列腺切除手術(shù),夫妻倆又悉心照料。去年章漢龍確診心臟衰竭,夫婦倆又在醫(yī)院照顧了一個月。 如今,老人身體恢復得很好。說到黃英夫婦,老人眼含熱淚:“他們比我的親生兒女還要親哩!” 2022年,黃英被授予孝老愛親“中國好人”稱號。 點開黃英的微信朋友圈,在她的昵稱“我要穩(wěn)穩(wěn)的幸!毕路,一個短視頻把我們深深打動:燦爛的陽光下,黃英和愛人周建興及兒女們,推著坐在輪椅上的章漢龍老人,正在銅鼓廣場散步。他們的臉上,洋溢著幸福溫馨的笑容。 ●一生的承諾 在九江共青城,一個老兵堅守“生死約定”40余載、為犧牲戰(zhàn)友千里盡孝的故事,傳遍了大街小巷。 老兵叫周瑞林,共青城駐東莞辦事處一名普通退休干部。而發(fā)生在他身上的故事,卻一點也不普通。 走進共青城市青城花苑小區(qū)周瑞林家,進門玄關(guān)處的博古架上,一幅黑白照片吸引了我們的視線。那是一個身著軍裝、手握鋼槍、英姿勃發(fā)的戰(zhàn)士,背景是南方的熱帶叢林。照片上有一行小字:一九七九年二月對越自衛(wèi)反擊戰(zhàn)戰(zhàn)前留影。 站在我們身旁、今年65歲的周瑞林,深情地注視著照片上的自己,仿佛回到了45年前。 1978年3月,20歲的周瑞林應征入伍。次年1月,被抽調(diào)到廣西前線的增援作戰(zhàn)部隊。一下連隊,周瑞林就與廣東東莞籍的麥錫輝分在一個戰(zhàn)斗小組。他們同一年出生,一見如故、相見恨晚。戰(zhàn)場上,生死只在一瞬間。周瑞林與麥錫輝相約寫下了生死承諾:“咱倆無論誰在戰(zhàn)場上犧牲了,都要把對方的父母當成自己的父母,像親兒子一樣養(yǎng)老送終! 不久后,部隊接到命令,連夜執(zhí)行穿插作戰(zhàn)任務(wù)。誰知,在一場戰(zhàn)斗中,他突圍出來后,卻沒有看到麥錫輝,四處尋找無著,兩人徹底失去了聯(lián)系。雖然裝著生死承諾紙條的背包在戰(zhàn)斗中丟了,但那份承諾,早已深深刻在周瑞林心中。 從戰(zhàn)場回來后,周瑞林轉(zhuǎn)業(yè)回地方,仍然四處打聽麥錫輝的消息,一直無果。2007年,他到廣西出差,順便到靖西烈士陵園祭拜犧牲的戰(zhàn)友。在烈士墓碑上,周瑞林陡然看到了那個讓他心心念念的名字——麥錫輝。幾經(jīng)周折,他終于找到了麥錫輝家人的信息。 2008年國慶假期,周瑞林赴東莞看望麥錫輝的父母。當走進麥錫輝家,見到二老,他雙膝一跪,失聲痛哭道:“爸、媽,兒子來晚了,早就應該替錫輝來孝敬二老了呀……” 2009年,周瑞林趕往東莞同麥錫輝父母一起過春節(jié)。麥錫輝母親感慨道:“要是錫輝沒有走,還在我們身邊,該有多好!”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。老人的話深深地敲擊著周瑞林的心,他來不及和家人商量,做了一個重大決定:兌現(xiàn)生死承諾。 當年3月,周瑞林毅然辭去人人羨慕的檢察官職務(wù),調(diào)往共青城駐東莞辦事處當聯(lián)絡(luò)員。就這樣,他住到了麥錫輝父母的身邊。此后的11年里,他視二老為自己的父母,像親兒子一樣陪伴照顧著老人。 ▲周瑞林(左一)與麥錫輝的父母合影 2016年初,麥錫輝87歲的父親去世,周瑞林以麥家長子的身份操辦了喪禮。麥錫輝的母親已然離不開這個“兒子”,每當周瑞林要出差,她都千叮萬囑。后來,周瑞林還把妻子和兒子接到了東莞,兩家人親如一家。 2020年底,疫情肆虐,麥錫輝年邁的母親住進了醫(yī)院。不久后老人病逝,周瑞林悲痛萬分,安葬了老人。 站在老人墓前,周瑞林深深地鞠了一躬,說:“老媽,我完成了對錫輝的承諾,現(xiàn)在我也老了,要回江西老家了,我還會來看您的,您老人家安息吧!” 一句生死承諾,堅守40多年,其間的情深義重,感天動地。共青城市關(guān)工委主任黃林根知曉了周瑞林的故事,把他的事跡寫進了文章里。2022年,周瑞林獲得“中國好人”稱號。 江西這方神奇的土地上,信守承諾的故事,從來就不鮮見。 82歲的袁守根,這位為贛南引進第一棵臍橙樹的老人,同樣為一句“橙”諾,付出了一生的堅守。 袁守根,贛州市信豐縣人大退休干部。1970年,29歲的他,從湖南帶回了200株當?shù)卦嚪N沒有成功的美國華盛頓臍橙苗,開始了艱難的“洋橙華種”之路。 這是一件前無古人的開創(chuàng)性工作:袁守根為每株苗編號,當成自己的孩子來照顧,飯點時,他會捧著碗,邊吃飯邊看著它們;半夜醒來,他會從屋里“溜”出去,和它們說說話。日復一日的癡守,到了第三年,奇跡出現(xiàn),200株苗存活了156株并成功掛果,次年收獲橙子200公斤。1976年,袁守根種植的臍橙驚艷廣交會,在香港賣出“天價”。贛南臍橙很快走紅全國。 20世紀90年代,贛州正式確立以臍橙為主的果業(yè)發(fā)展戰(zhàn)略。袁守根果斷站出來,帶頭發(fā)展臍橙生產(chǎn)。起初,很多農(nóng)民不了解臍橙的好處,袁守根絞盡腦汁想出“三棵臍橙樹,相當一頭豬”的類比,道明了種臍橙的遠景效益,帶著大伙放開手腳干。 2001年,袁守根退休了,本可以安心享清福,可他卻還是常常往果園跑,給果農(nóng)當免費的技術(shù)顧問。 功夫不負有心人。袁守根一生的奉獻與執(zhí)念,換來了贛南臍橙今天的無限風光。如今,贛南臍橙種植面積達178萬畝,年產(chǎn)量140萬噸,品牌價值686億元,帶動了贛南革命老區(qū)100多萬人致富增收。 ▲袁守根參加好人宣講活動(中) 提起袁守根,每個果農(nóng)都會發(fā)自肺腑地感謝——有什么比擺脫貧困、改寫命運更重要?從29歲到82歲,袁守根的“橙”諾,從不曾改變。因貢獻突出,袁守根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、全國優(yōu)秀共產(chǎn)黨員、2022年度“中國好人”等稱號。 ●善舉如虹 傳承不息 6月的井岡山,山花爛漫,林海蒼茫。在青松翠竹的掩映下,一條寬敞平整的盤山公路,在群山中蜿蜒起伏。 這一條路,對甘公榮來說,再熟悉不過了。 2011年,甘公榮應井岡山干部學院邀請,開始定期為來自全國的學員宣講甘祖昌將軍的先進事跡。從蓮花縣到井岡山干部學院,山路崎嶇、彎多路窄,對于暈車的甘公榮來說,一路的行程殊為不易,而十多年來,來來回回走了多少趟,她早已記不清了。 今年64歲的甘公榮,是“將軍農(nóng)民”甘祖昌和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(2013年度“中國好人”)的三女兒。幾十年來,她時刻牢記父親的囑托,在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,把握緊“初心”接力棒、當好“紅色”傳承人,作為自己的追求和信仰,以身躬行,薪火相傳,將父母“艱苦奮斗,一心為民”的精神火種播撒在人們心間。 身為兩位楷模的女兒,甘公榮深受父輩影響。初中畢業(yè)時,盡管她的成績超過了高中錄取分數(shù)線,但由于上學的指標有限,她把機會讓給了別人,選擇在家當農(nóng)民。她先后當過生產(chǎn)隊婦女隊長、縣電影隊工人、縣工商銀行儲蓄員,不論在哪個崗位,她都是扎扎實實挑擔子、勤勤懇懇干工作,從未有怨言。 父親逝世后,母親龔全珍長期與甘公榮生活在一起。在照顧母親生活起居的同時,甘公榮也成了母親的助手。很長一段時間,甘公榮白天陪著母親去學校、農(nóng)村、社區(qū)宣講革命傳統(tǒng),晚上幫母親整理資料、筆記。漸漸地,甘公榮接過了接力棒,也成了一名優(yōu)秀的紅色宣講員。 ▲甘公榮(右一)和龔全珍(右二)與當?shù)厝罕娫谝黄?/strong> 攝影 | 賀治斌 十多年來,甘公榮為干部群眾授課近千場。蓮花縣成立甘祖昌干部學院后,甘公榮更忙了,經(jīng)常受邀為學員講述父母的故事。她還是“贛鄱紅色娘子軍”的骨干宣講員之一,通過線上線下公益宣講,覆蓋受眾800余萬人次。她真摯樸實而又生動感人的宣講方式,讓眾多黨員干部記憶尤深。 甘公榮不僅身體力行傳承紅色基因,還把公益事業(yè)當作人生的另一件大事。2013年,龔全珍愛心基金會成立,甘公榮便幫著媽媽負責基金會的管理。正是在她的引領(lǐng)下,基金會逐漸發(fā)展壯大,募集資金179萬余元,至今已支出140萬元,惠及群眾上百人。 此外,甘公榮還牽頭成立了蓮花縣巾幗志愿者協(xié)會,發(fā)展志愿者近千人,她本人參與志愿服務(wù)時長近8000個小時,帶動家人捐款捐物近15萬元。 “父親說過,‘要挑老紅軍的擔子,不擺老紅軍的架子’,母親也常把‘幫助別人快樂自己’這句話掛在嘴邊,這是我們家的傳家寶!备使珮s說。 因貢獻突出,甘公榮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、全國最美巾幗奮斗者等榮譽。幾十年來,她時刻牢記父母的囑托,以一份返璞歸真的赤子情懷、一心為民的使命和信念,回報社會,奉獻人生。 善舉如虹,傳承見證。在新余市分宜縣,唐才英、張佳港,一家兩代兩個“中國好人”的故事,也在這座小城傳頌不息。 2021年,24歲的張佳港和85歲的外婆唐才英拍攝的一組“婚紗照”走紅網(wǎng)絡(luò)。 唐才英曾是分宜縣人民醫(yī)院保潔員。26年前,她在醫(yī)院撿到一雙棄嬰,分別取名張佳港、張佳回。靠著微薄工資和撿破爛、賣廢品,唐才英和丈夫?qū)⒆约旱挠H生兒女和收養(yǎng)的6名棄嬰撫養(yǎng)長大。由于張佳港和老人的外孫一起長大,所以也把老人叫外婆。從此,張佳港和唐才英在分宜演繹了一段不離不棄的人間大愛。 “自1982年起,只要遇見被遺棄的嬰兒,外婆就抱回家撫養(yǎng),先后挽救了38個棄嬰的生命!闭f起唐才英的事情,張佳港如數(shù)家珍。大兒子張國生記得,那時家里要養(yǎng)11個孩子,還要負擔上學費用,媽媽的那點收入根本不夠用。為了貼補家用,媽媽經(jīng)常是晚上10點偷偷出去撿廢品,早上4點才回家休息一會。 2001年,分宜縣消防大隊的消防員們得知唐才英的家庭情況后,決定資助張佳港的全部學費,一起得到愛心資助的還有張佳港的姐姐、同為唐才英收養(yǎng)的張琳。2013年,在唐才英老人的悉心照料和消防員們的愛心幫扶下,姐姐張琳大學畢業(yè),張佳港也順利高中畢業(yè)。 唐才英和消防員們的愛心,在張佳港心中播下了一顆感恩的種子。感恩“外婆”,感恩“消防哥哥”,成為張佳港逐夢前行的不竭動力。2016年,張佳港如愿成為一名消防員。他說:“外婆給了我第二次生命,幫助過我的消防員們給了我第三次生命,我選擇做一名消防員,想用自己的行動回報社會! 滅火、防火、訓練、出警……這份工作比張佳港想象中更苦,任務(wù)更繁重,但他從沒后悔過。張佳港因工作表現(xiàn)突出,榮立個人三等功。更難能可貴的是,唐才英身上的美德,在張佳港這里體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。小區(qū)衛(wèi)生清掃,文明交通勸導,消防安全宣傳,福利院慰問,總能見到張佳港志愿服務(wù)的身影。 “外婆助人為樂的精神,我們兄弟姐妹不能忘!”在張佳港的爭取下,分宜消防救援大隊成立“張佳港志愿服務(wù)隊”,設(shè)立愛心基金會,持續(xù)幫助失學兒童就學。張佳港因事跡突出,先后獲得省優(yōu)秀共青團員、新余市道德模范、“中國好人”(2021年度)等榮譽。 “8年前,外婆因為助人為樂,被授予‘中國好人’稱號;現(xiàn)在,我的肩上也扛著‘中國好人’這個沉甸甸的榮譽,我一定會把助人為樂、無私奉獻的優(yōu)良家風,一代代傳承下去!睆埣迅蹌忧榈卣f。 ●勇者無畏 江西是一塊紅色的土地,紅色基因流淌在這片土地上每個人的血液里。 作為新時代的軍人,紅色基因里那種英勇無畏、不怕犧牲的精神氣質(zhì),見證了他們身上可貴的軍人血性。在生死一線,緊要關(guān)頭,兩位紅土地軍人舍生忘死的壯舉,書寫下了一曲曲勇者無懼之歌。 ▲生死關(guān)頭勇救4人的人民子弟兵王亮(中) 2020年7月12日,景德鎮(zhèn)市浮梁縣206國道一輛小車與貨車相撞,掉入路邊河里,倒扣水中,車內(nèi)5人被困,生命危在旦夕。時值汛期,河水湍急,河道一側(cè)是5米高的垂直石壁。 正在休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73132部隊班長、景德鎮(zhèn)籍軍人王亮與叔叔恰巧路過。他緊急示意叔叔停車,一邊報警,一邊從貨車工具箱取出鐵錘,縱身躍下5米石壁展開救援。 入水后,王亮快速游到轎車旁,幾經(jīng)嘗試無法打開后車門,只能隱約看見車內(nèi)拍打窗戶的手。他心急如焚,手腳并用猛力一蹬終于拉開車門,一手抱起驚恐抽搐的小孩,一手拉出兩個大人,連拉帶拽艱難將后排3人救上岸。來不及多想,王亮轉(zhuǎn)身再次撲入急流,沖向沉車點。此時,車輛前排已被河水淹沒,王亮數(shù)次試圖拽開車門均無功而返。危急之時,他拿起鐵錘,潛入水中奮力破窗,將前排副駕駛座上的老人從車中救出,側(cè)泳拖回岸邊,并立即進行心肺復蘇,直至老人蘇醒。事后醫(yī)生檢查發(fā)現(xiàn),老人肺部已經(jīng)進水,如果晚一點,人可能就沒了。 同時間賽跑、與死神搶人,危急關(guān)頭王亮勇救4人,生動詮釋了當代軍人的智勇雙全。 王亮兩分鐘勇救4人的英雄事跡和“教科書式”的救援經(jīng)歷,被媒體報道后,全網(wǎng)點擊量超6億次,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,網(wǎng)友們贊“不追網(wǎng)紅不追星,只贊人民子弟兵”,王亮被譽為“95后最美戰(zhàn)士”,榮獲“中國好人”(2020年度)、江西省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等稱號,并榮立一等功。2021年11月,榮膺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。 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,臨危不懼,越是艱險越向前。吉安市泰和籍29歲的軍人王敏,也用行動踐行著“人民子弟兵為人民”的初心。 2022年3月9日凌晨3時許,正在休婚假、到火車站接父親回家的王敏,在泰和縣城濱江大道邊停車時,忽然聽到一聲巨響。“不好,出事了”,他迅速循聲跑去,借助遠處的燈光隱約看到江中漂浮著一輛車,還有兩人在水中掙扎呼救。 3月初的泰和氣溫還很低,江水寒冷刺骨。事發(fā)突然,容不得多想,王敏一邊脫下羽絨服,一邊抄近路跑到出事地點,縱身躍入水中,快速游向兩名落水者。他先是緊緊抓住女乘客姚某的胳膊,奮力將她拉到安全地帶。此時落水男子謝某的呼救聲越來越微弱,他來不及喘口氣,緊接著又向河中央的謝某游去,拼盡全力艱難地將謝某推上岸,此時,精疲力盡的他也已癱倒在岸邊。不一會兒,110民警趕來,確認2人無大礙后,王敏才悄悄地轉(zhuǎn)身離開。 事發(fā)后,被救的謝某和姚某一直想感謝自己的救命恩人。經(jīng)多方打聽,得知恩人是一位現(xiàn)役軍人,便想方設(shè)法通過縣退役軍人事務(wù)局找到了王敏的聯(lián)系方式。不巧的是,此時的王敏已經(jīng)接到任務(wù)提前返回千里之外的部隊了。被救者便專程到王敏家中表示感謝,并送上寫有“危急時刻伸援手,感恩親人解放軍”的錦旗。 “當時凌晨3點多,路上也沒什么人,多虧了你及時伸出援手,救了孩子們的命,太感謝你了!币δ车哪赣H聶女士通過視頻連線,再次向王敏表達了感恩之情。 2010年入伍的王敏,在部隊刻苦訓練,表現(xiàn)優(yōu)秀,先后被評為優(yōu)秀士兵和優(yōu)秀士官,榮立三等功一次。而他兩次跳入冰冷的江水中連救兩人的壯舉,受到各方的廣泛贊譽,2022年8月,王敏榮登“中國好人榜”。 “作為一名軍人,救群眾于危難是我們的應盡之責。”目前轉(zhuǎn)業(yè)待安置的王敏,以這樣的錚錚話語,詮釋著軍人的永恒信仰。 ●尾聲:永遠的追光者 如果不是親眼見證,親耳聆聽,我們無法相信,在江西這方大地,在城市、鄉(xiāng)村,在我們的身旁,竟然有這么多看似平凡,卻又馭光而行、讓人肅然起敬的中國好人、江西好人。 為什么是江西?江西好人文化緣何如此不同凡響? 俗話說,一方水土養(yǎng)一方人。在好人文化營造與培育方面,江西舉措可圈可點、可贊可鑒。 “多年來,我省不斷豐富紅色資源內(nèi)涵、傳承紅色基因、擦亮紅色底牌、唱響好人贊歌,以中央文明辦‘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’等活動為契機,深入發(fā)掘宣介學習身邊好人,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江西好人文化!苯魇∥拿鬓k一位負責人如是說。 數(shù)據(jù)可以說話:2022年度,江西全省共33組39人榮登“中國好人榜”,位居全國第二;截至目前,全省共936組1070人榮登“中國好人榜”,占全國總上榜人數(shù)的6.5%,遠高于全省總?cè)丝谡既珖側(cè)丝?.2%的比例;上榜人數(shù)逐年大幅增加,平均每5萬名江西人中,就有一位“中國好人”。 在具體做法上,不得不說,江西經(jīng)驗既富有特色、又卓有成效。 榜樣的力量,影響最深遠。通過定機制、樹典型,江西在全領(lǐng)域挖掘身邊好人,不斷豐富充盈‘好人庫’,做到省、市、縣三級都有好人、身邊都是好人;通過常態(tài)發(fā)布機制及多途徑全媒體宣傳‘推送’,再現(xiàn)身邊好人的感人事跡;通過重幫扶、行禮遇,全覆蓋關(guān)愛身邊好人,做到政治上有幫扶禮遇政策,經(jīng)濟上有全覆蓋獎勵資金,想方設(shè)法解決好人實際困難,彰顯了好人崇高地位,積極倡導崇德向善的價值導向。 在我們歷時兩個多月、縱橫數(shù)千公里追訪江西“中國好人”的行程里,經(jīng)常會在各地邂逅“好人宣講團”的活動,至今年6月,江西11個設(shè)區(qū)市全部成立了“好人宣講團”,好人的身影活躍在城市鄉(xiāng)村、田間地頭,好人的聲音可感可觸、可親可信、“聲”入人心。 每一位好人,都自帶能量,他們既是追光者,也是發(fā)光者。他們胸懷善良、勇敢、熱愛、忠誠、奉獻等無比珍貴的精神特質(zhì),共同筑就了“江西好人高地”,唱響著“江西好人文化”品牌。 他們的故事和傳奇,還在繼續(xù);他們的精彩人生,永不落幕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