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冬時節(jié),天氣干燥,森林火災易發(fā)、高發(fā)。趁天氣晴好,家住湘東區(qū)白竺鄉(xiāng)柘村水源塘的李紹清,帶著村里幾個年輕人,拿著鐮刀、鋤頭等工具,來到家門口對面的小山頭,砍伐雜樹藤蔓,清除敗葉雜草,為7棵樹齡超300年的馬尾松清理出防火隔離帶。 說起這幾棵馬尾松,大有來頭!斑@些古樹已經生長300余年了!崩罱B清說,據(jù)李氏族譜記載,300多年前祖輩遷到水源塘,共同種下10余棵馬尾松,有7棵存活至今。如今,7棵馬尾松樹干長得挺拔、粗壯,需要兩個人才能合抱。 長成參天大樹,這幾棵馬尾松歷經“風雨”洗禮。上世紀90年代,族里有人想砍樹建房,李紹清的父親李竹南寧愿得罪親族,也沒有同意。后來,有人想出高價買幾棵馬尾松,李紹清也像父親一樣將其拒之門外,“我跟他們說,給多少錢都不賣! 耳濡目染下,保護古樹的念頭深入人心。村里自發(fā)組織了10余人的古樹保護隊伍,將家族中口耳相傳的“約定”,變成了“護綠”的自覺行動。柘村黨支部書記朱中娥告訴記者,修建萍蓮高速公路時,在水源塘規(guī)劃了一個出口。聽到高速出口設在這里要砍伐這幾棵古樹,村民們都表示反對。經多次與有關部門協(xié)商,最終改道修建出口。 “葉子怎么黃了?要不要喊林業(yè)局的專家來看看?”李紹清的弟弟李福萍干完活,慣常來樹下轉轉,有點擔心地問道。 “別擔心!每年打霜后,部分松葉會變黃,我天天看著呢! 李紹清沒有說大話。松材線蟲病是松樹的“天敵”,每天不去瞧瞧馬尾松的情況,他心里就不踏實。什么時候要清表、什么時候要打“疫苗”,心里跟記了本賬似的。李紹清說,打他記事起,爺爺、父親都是這樣做的,看根系、看樹葉變化,馬尾松基本沒得過病。再過些年,護樹的“接力棒”就要交到兒孫的手上。 “保護這些馬尾松,給你們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?” “變化可不少!”面對記者的提問,李紹清如數(shù)家珍般介紹道,2022年,柘村干旱了兩個月,李紹清家中的水井卻甘泉常在。百年古樹還引得城里游客紛至沓來,李福萍開起農家樂,吃上了“生態(tài)飯”。“每年挖筍的季節(jié),李紹清家的院子里總是停滿了車!敝熘卸鹦χf。 清除枯枝藤蔓后,李紹清圍著馬尾松繞了一圈,仰起頭,望向這些在日曬、風吹、雨淋中屹然挺立,見證他成長、陪伴他度過人生大半時光的“老伙計”。 風過時,枝葉簌簌,樹影搖曳。7棵馬尾松數(shù)百年如一日地矗立著、繁茂著、守護著……(梁永明 陳雨婷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