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豐村原本叫胡家坊村,位于袁水河畔,離蘆溪縣城三四里路程,浙贛鐵路伴村而過。 上世紀50年代初,好學上進的胡家坊村民易瑞生帶領(lǐng)群眾進行水稻栽培實驗,取得了不俗的成績,胡家坊村也更名為年豐村。 40多年前,少不更事的我就生活在年豐大隊。那時的年豐大隊盡管沒有大寨那樣聞名于世,但每年也要接待許多來自四面八方的參觀者,每到繁忙的“雙搶”時節(jié),一撥又一撥青年學生來我們大隊勞動鍛煉、學習取經(jīng),接受貧下中農(nóng)的再教育;也有上山下鄉(xiāng)的上海、北京等地知青長期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。年豐人民那種戰(zhàn)天斗地的勞動場面和敢叫日月?lián)Q新天的豪情壯志,令人心潮澎湃、熱血沸騰。 那時候,像我們這些正在長身體的半大不小的孩子,總是饑腸轆轆。因為餓得慌,時常趁在野外拾煤渣、放牛羊、打豬草、趕鴨子、撿柴火的時機,偷吃、偷摘生產(chǎn)隊或別人家自留地里的一切可吃的東西,比如黃瓜、地瓜、涼薯、豇豆、毛豆……那時,最羨慕的就是衣食無憂。 寒來暑往,年豐兒女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勤勞致富。如今的年豐村,和其他美麗鄉(xiāng)村一樣。變化最大的,不是吃穿有多豐富、道路有多順暢、住房有多寬敞,也不是小車有多豪華,而是年豐人內(nèi)心的平實、從容與篤定:村民間幾乎沒有什么爭吵,打架斗毆、偷雞摸狗之事已經(jīng)絕跡,取而代之的是鄰里間互幫、互助與互愛。 生活好,環(huán)境美,心境寬,年豐人的壽命也長了,耄耋老人越來越多。村委會對老人們除了物質(zhì)上有補貼外,精神上的關(guān)懷更加暖心:不僅有老年人自己組織的幫扶隊,還有青年志愿者們定期為老人們提供保健、按摩等貼心服務(wù);一些事業(yè)有成的年豐人,還專門成立了“尊老愛幼”基金會,讓勤勉好學的晚輩和福壽綿長的長輩感受到人間真情,讓日子更有奔頭。 今天的年豐村人住著紅頂白墻的精致樓房,吃著房前屋后自己栽種的有機蔬菜,茶余飯后漫步在綠水瑩瑩的袁河岸邊,迎面吹著黛色青山送來的徐徐微風,偶爾目送貫穿東西疾馳而去的高鐵,再也不會羨慕城里人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