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(jù)說,萍鄉(xiāng)除安源區(qū)外,其他縣區(qū)都有一個橋頭村。但我多有聽說,并向往己久的是上栗縣東源鄉(xiāng)的橋頭村。因好些熟知那里的朋友一旦提起,便露出羨慕的神情,“嘖嘖”稱贊!
近日,終于成行去了那里,我隨萍鄉(xiāng)市女子詩社的詩友們一起,特地到那兒采風,去體驗別樣的鄉(xiāng)土風情。
那天天氣很好!金陽艷照,輕風送爽,一派秋日景色,我們興高彩烈,一路歡歌來到橋頭!
東源橋頭村在萍鄉(xiāng)城東北面,出城約二十余里,在東源沖東南4公里的小山下,村中萍水河穿流而過,因上下有兩座石拱橋,村子處于橋頭而得名。這里其實是萍水河的主要涇流,據(jù)說楚昭王幸游得萍實就在這條河的稍遠的下游呢!這里的河水發(fā)源于羅霄山脈的尾端揚岐山,奔流向前的是先朝南再朝西經淥水匯湘江,向北入洞庭再匯長江,向東,百折不回,終歸大海!
到達橋頭,映入眼簾的是青山蒼翠,田園秀麗,房舍整齊,道路寬敞,環(huán)境整潔……我們在古老的筒車前聽到嘰啞嘰啞的輪轉和嘩嘩的水落,體驗著手搖水車提水的快感,暢游在稻園荷園藕園茡薺園玉米園果蔬園百花園的天地之間。
我們傾聽著“茶油洗腦,士雞當飽,蕃薯酒當飽”的故事,我們在清廉園感受風清氣正,我們來到已逾百年的何氏宗祠,穿越歷史,聆聽著祖先的家規(guī)家訓,這里又掛了東源鄉(xiāng)民俗博物館,近千余件展品讓人回想起先人的勞作與生活,他們的知慧,他們的勤勞,他們的勇敢,他們的成果,他們……我們應該記起和學習的有很多很多!
閑聊中得知,橋頭的昨日:道路泥濘,滿地垃圾,田地荒蕪,村上一身外債,人心一片荒涼,橋頭何處去,希望渺茫茫,而今,眼見為實:村莊整潔,綠樹成蔭,民風淳樸,民心向上,產業(yè)興旺,農民富裕,百姓安居!
幾年前,何以知有今天!能有今天,緣由何在?!
探詢中,鄉(xiāng)民們不由紛紛舉起大拇指,感謝的是村支兩委,夸贊的是支部帶頭人何凌云。其擔任“班長”以來,兩委班子“鄉(xiāng)村振興,一門心思謀發(fā)展,脫貧致富,一副擔子挑在肩”,整田規(guī)劃,土地流轉,專業(yè)示范,籌集資金,看準了下決心,鐵心了往前沖,釘釘子精神,契而不舍,功到自然成!
何凌云,微信昵稱蕃薯老爺,這是一個樸實而接地氣的名字,這也是蘊含著無限生機和預示著滿滿收獲的名字。我以為他就象東源河中的一片浪花,有著一種百折不撓,奔流向海的精神,有著一種蓬勃向上的生機和活力!我看到他,仿佛看到很多很多鄉(xiāng)村振興的排頭兵!
村級組織,是自治組織,但更重要的是黨和政府與三農工作的紐帶與橋梁。東源有個“東源夜話”,鋪的就是連心橋!
我在橋頭村,站在橋頭上,我不由想到一個字:橋。ㄖ烊/供圖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