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易偉剛 朱蔓奕)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,蘆溪縣充分挖掘梳理本地紅色資源,進一步摸清紅色家底,打造紅色陣地,同時組建特色宣講團,深入基層講好紅色故事,不斷增強黨史的感染力、吸引力和凝聚力,讓黨史學習教育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。 理好紅色家底,增強黨史感染力。該縣廣泛收集整理本地紅色資源,開展紅色遺址、紅色文物等紅色資源排查登記等工作,讓黨的紅色歷史“看得見、摸得著、讀得懂”,使廣大干部群眾從身邊的紅色史料中切實感受黨的光輝歷程。先后對盧德銘烈士陵園、林瑞笙烈士墓、易簡烈士陵園等進行改擴建,對張佳坊龍上紅軍學校舊址、蘆溪東陽紅軍交通站、長豐王麓水故居、大江邊蘇維埃政府舊址等革命舊址進行修繕,穩(wěn)步建立健全紅色文化和紅色資源的保護開發(fā)制度機制,真正讓紅色資源代代保護下去、紅色文化代代傳承下去。同時,精心研發(fā)打造了一系列精品課程,將黨的紅色歷史和先進人物的生動形象展現(xiàn)在黨員群眾面前,為廣大干群送上一道道“精神大餐”,讓“學”變得更加直觀,更加入腦入心。 講好紅色故事,增強黨史吸引力。該縣著力打造了以“全國紅色名村”山口巖村為代表的8個“紅色名村”,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秋收起義紀念館、新泉十八灣紅軍洞、張佳坊鄉(xiāng)報恩臺初心堂等本地紅色資源,組建了由黨史專家、烈士后代、村上老黨員、老戰(zhàn)士、“紅領巾講解員”組成的“紅色宣講團”,由“專人講”轉(zhuǎn)變?yōu)椤按蠹抑v”,將黨史故事送入千家萬戶。宣風鎮(zhèn)開展“紅色故事匯”巡回宣講活動,講述宣風鎮(zhèn)沂源村“強渡大渡河”勇士李德才等感人紅色故事,讓村民在豐富文化生活的同時,更深刻地了解黨史,了解本地紅色人物,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。南坑鎮(zhèn)“解鎖”黨史學習教育新模式,開設“行走的黨史課堂”,在南坑鎮(zhèn)社區(qū),黨史宣講員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講述蘆溪大地發(fā)生的紅色革命故事,讓前來聆聽的群眾“人人受教育,個個得洗禮”。 建好紅色陣地,增強黨史凝聚力。該縣廣泛打造小而精的黨史宣傳平臺和陣地,讓黨史學習教育直達基層一線,使黨史學習教育成為增強凝聚力的重要紐帶。利用微信公眾號開設專欄,推送黨史知識和紅色故事。新泉鄉(xiāng)結合實際,推出了4條紅色教育活動線路!拔逡弧奔倨谄陂g,在新泉鄉(xiāng)紅軍戰(zhàn)場遺址、紅色文化館、綜合文化站等地,前來參觀學習的人數(shù)達1000余人次。市上村定制節(jié)日學習服務,安排講解人員在紅軍戰(zhàn)場遺址做好參觀引導、講解等服務工作;新泉村在綜合文化站內(nèi)采取圖片展覽、專題解說、實地體驗等方式,為參觀學習人員呈現(xiàn)鮮活的黨史學習教育課堂。 |